六字丰碑铸楷模(下)

 

 六字丰碑铸楷模
——清朝湖南新田县令王鼎铭勤政爱民事迹

(下 集)

    掠过200多年的岁月尘埃,古老的新田驿路,依稀走来王鼎铭赴任时的身影。他轻装简从,仅带一名随行人员,自桂阳微服步行进入新田县。为不扰民,他夜宿郊外城隍庙,对神发誓,决心做一个勤政廉洁的好官。他整肃衙门作风,为方便百姓申寃和办事,在衙门口内侧设办公帐篷,百姓可直呼而进,无须经过当差办案人员;为防止当差办案人员营私舞弊、干扰公务,令他们在厢房听候调遣,非招不得入内。对自己也约法三章:民来告状,立即讯问,能判者立予判决,不得随意拖延;如需调查,限以时日,不得虎头蛇尾,糊弄百姓;自己动手,事必躬亲,从不懈怠推诿,更不要他人代劳。外出时从不鸣锣开道,下乡办公办案,只带一仆一役,食用自备,不接受百姓和下属礼金和宴请。日常生活所需采买,一律按市价付款,从无克扣与拖欠,树立了清正、为民、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在新田任职的近三年时间里,王鼎铭为使办案保证政务公平、公正,不分寒暑,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处置各类待办事项、积压案件,遇到疑难问题则微服私访,待查清事实后,才肯决断罢休。经王鼎铭之手办理的公务、审理的案件,从未出现过差错,他因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颂,人称“王青天”。
    行走在新田,时光仿佛在倒流,也是十年九旱的气候。在当年的县衙东侧,如今还有民间称呼的“王公馆”在,其实就是王鼎铭的旧居,两层砖木结构的简朴老宅。这是目前唯一可触可抚的王鼎铭的痕迹了。东侧为传说中的火神庙,今已辟为商家门市。据《清史稿》记载,王鼎铭上任那年正赶上大旱,田地龟裂,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他上任后,立即派人返乡变卖了自家部分田产,兑换成钱款用来救济新田百姓。道光十年春,新田县又遭遇大旱,老百姓心急如焚,“公乃自械而暴祷于城隍,不雨;又祷于火神,不雨”,于是他披枷长跪不起,且泣且诉:‘苍天在上,如果我王鼎铭有哪些对不起新田百姓的地方,要罚就罚我吧,请不要祸害新田百姓。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将长跪不起!’”当天晚上,云起东南竟至西北,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新田百姓欢声雷动。根据新田县“穷山恶水、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条件,两次变卖自己山东老家的家产,用于改善新田百姓生活和生产条件。他因地制宜,鼓励人们开垦荒山,筑坝拦水,兴修水利,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他引进桑蔴,引导百姓植桑养蚕、种蔴,增加百姓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王鼎铭在新田任上两年多时间里,他注重教育,自俸尤薄,省下资金加惠士林文翁,“精遴选于童子军中,讲教条于状元楼下”,在他主持会考人才的两次会考中,奸弊皆绝,师生咸服,政绩勋劳,深受爱戴。根据《峄县志》和《新田县昭忠祠王鼎铭事略》中的记载,王鼎铭上任后,重视民风教育,在圩镇村坊路口竖立起“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的石碑,用以警示、引导。为避免百姓因不知法而触犯刑律,他还将朝廷的旨意、法律条文和当地流传的格言谚语等编印成册,发给百姓阅读;为解决百姓不懂法的问题,每逢望朔之日,他都亲自讲解法律、法规、相关事项等有关百姓的条文,以解百姓之惑。
    在清朝,湖南新田是一个穷地方,当地流传的民谣称,“新田苦、苦新田、人畜用水贵如盐;旱死蛤蟆饿死鼠,有女莫嫁到新田。”王鼎铭上任后,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将新田治理成“月印干潭,六房如水,阳回大地,万户皆春”的升平景象。而这一切,靠的就是他的仁者爱人、以礼服人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一切以“天理、国法、人情”为衡量尺度的施政理念。在即将出版的《清史》王鼎铭词条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人将其政绩编为歌谣传唱,并准备将其刻板印刷。王鼎铭闻之后极力劝阻说,“君等曷将邑中利弊,确指直陈,使我不至失误。如若所云,则声闻过情,余滋愧矣!”既不居功自傲,也能闻过则喜,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过人才智与人格魅力。


    道光十二年二月,湖南抚台招王鼎铭到省城长沙,宣布朝廷已调任其为山西潞安州知州。此时,江华县瑶民因不满朝廷恢复对瑶族征税的做法而起事向长沙进发,即将进抵新田的消息传至省城。王鼎铭闻讯后,主动向抚台请命,连忙冒雪赶回新田。为防止新田瑶民盲目跟从,他连日游走于山间瑶寨,劝说瑶民,使当地民心安定下来。但没过多久,起事队伍连续击溃阻挡的清军,直逼城防较差的新田县城。王鼎铭立即安置百姓躲避,而自己却身着朝服,端坐于县衙大堂之上,并愤慨“书于几曰:‘仇我当杀我,勿伤我百姓!’”指三尺练曰:“城亡,吾以此死!”
    王鼎铭舍身保民、誓死如归的义举感动了新田百姓,纷纷赶来报名参战,决心以死保家。混战中,在即将城破民亡的危机时刻,王鼎铭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不幸中炮落马,身首异地,以身殉职。
    王鼎铭以身殉职后,道光皇帝连下四道圣旨,称赞他“学通载籍,文武兼备。珥笔生华,会赋窈窕之章。金戈凝霜,堪作干城之寄”。瑶民起事首领了解到他确是一个难得的好官后,也颇为后悔。新田受惠的民众感王鼎铭生前之恩德,修建王公祠,每当忌日祭奠成俗,延续至今。直到 1937年,新田县人还在王公祠里对他进行隆重的公祭。


    “忠魂已共长风远,治世还读六字碑。” 王鼎铭离开我们虽然已经很多年了,可是枣庄和新田的人民两地一心,时刻也没有忘记过他。1986年,新田县编修县志,把王鼎铭列为人物志的第一人。近年来,王鼎铭的家乡枣庄和新田人民加强了王鼎铭生平事迹和施政理念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相继印制了《跨越时空的纪念》、《百年的记忆》等王鼎铭生平事迹资料;组织了一代廉吏王鼎铭研讨会;编辑出版廉政教育《铭鉴》期刊;由王鼎铭研究会成员崔明伟创作的大型反腐倡廉柳琴戏《六字碑》,获得“全国十艺节”优秀舞台剧目奖,文化部门还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摄制了王鼎铭动漫廉政教育片;中共枣庄市纪委将将王鼎铭列入《枣庄古代清官廉吏展馆》。王鼎铭第七代嫡孙王淑华夫妇斥资修建了王鼎铭纪念园。前来瞻仰祭奠的人们络绎不绝。2004年国家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清史》的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经考察论证,国家《清史》编委会决定将王鼎铭入编《清史》,成为枣庄市入现代版《清史》第一人, 王鼎铭勤政爱民的事迹将永载史册,“天理•国法•人情”六字丰碑作为为官楷模,将光照千秋,永放异彩!